索 引 号 XM00108-03-01-2020-002 主题分类 年度计划
发布机构 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文 号 厦市监[2020]1号
生成日期 2020-04-01
标 题: 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年工作安排
内容概述: 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年工作安排
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年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20-04-01 11:25
字号: 分享: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市场监管融合提升、推进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之年。全市市场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以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为主线,突出制度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强市场监管,坚决守住安全监管底线,为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作出新贡献。

(一)优化营商环境,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全市招商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市场监管全职能要素、全生命周期服务优势,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开展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便利化改革,推动跨部门业务整合、窗口融合。推进“全流程电子化”向商事登记各环节延伸,逐步实现备案事项“全程网办”。上线运行医疗器械经营审批系统,研究开发药品零售经营审批系统。协同公安部门开展标准地址二维码管理运用,探索开展住所(经营场所)便利化登记。推行“证照联办”、“证前指导”、“集中办”、“并联办”、“一窗办”等模式,加强证照无缝对接办理,解决“准入不准营”难题。

——提升登记审批质量。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暂停受理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含有“野生动物”或相似内容的商事主体登记申请。开展涉及“野生动物”的商事主体登记情况专项排查,对名称或经营范围违反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商事主体,敦促其办理相关变更、备案。配合金融监管部门做好互联网金融整治工作,加强事前告知提醒,暂停相关行业商事主体名称和经营范围注册登记以及股权变更,做好涉金融行业商事主体登记信息共享和推送。摸排涉众型企业相关风险信息并及时推送给有关部门。前移服务窗口,主动深入企业靠前指导,强化事前沟通协调。建立“专人办理”制度,做好对重大、复杂、疑难事项的跟踪指导,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

——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充分发挥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作用,开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积极争取并充分用好总局、省局对我市质量工作的激励支持措施,配合总局、省局做好质量督察和考核工作,完善缺陷消费品召回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全市2020年“质量月”活动,持续开展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服务业顾客满意度、市民质量满意度测评。引导企业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开展第五届厦门市质量奖评定,修订并发布《厦门市质量奖管理办法》,全面推广首席质量官制度,举办第三届厦门质量品牌故事大赛,培育一批质量标杆和优秀典型。

——促进知识产权培育。继续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支持我市重点产业、园区和企业开展专利导航分析项目,推进25个具有较强前瞻性、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高价值专利组合项目的培育工作。推动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一带一路”知识产权运营投资基金建设加快建立“厦门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启动两岸知识产权银行前期筹备工作,搭建融资平台,通过知识产权招商培育,推动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知识产权运营主体培育,落实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政策,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支持组建大健康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启动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及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行动计划(2020-2022年)编制工作。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靠前帮扶药械企业,充分发挥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政策效应,规范新增防疫医疗器械企业,助推我市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利用“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平台和国际广告节契机,积极推动广告产业发展,促进广告产能进一步提升。

(二)强化安全监管,守住高质量发展底线

严把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四大安全关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安全风险的底线,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充分发挥食安办统筹协调作用,扎实抓好《关于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创建人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工作方案(2020-2022年)》的落实,对52个项目实施跟踪督办,确保各项任务按进度推进。持续深入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开展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推动供厦食品标准体系建设,优先覆盖市民消费大宗品类,制订米、面、蛋、蔬菜、肉、水产品、水果等大宗产品在内的产品目录,循序渐进扩大覆盖范围。实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提升计划,到2020年底前,推动创建7个以上特色品牌。持续推进食品安全“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纵向打通追溯链条,横向增加覆盖面,建立以“源头赋码、过程记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施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会同教育部门继续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学校集体用餐陪餐制度等制度规范,建立健全学校食品安全长效保障机制。实施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重点开展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落实情况自查,指导督促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推进“明厨亮灶”提质扩面,加强农村集体聚餐、小餐饮、“小饭桌”食品安全管理。加强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有害物质、食品污染、食品相关产品等风险监测,持续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和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行动专项抽检,完成每千人8批次抽检任务,食品抽样检验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推动各区完成30个农贸市场提升改造,严格履行监管责任,将农贸市场危房整治和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

——强化药品安全监管。理清药品监管事权职能,进一步完善厦门辖区省市两级监管工作衔接机制。以基层医疗机构及城乡结合部小诊所、零售药店为重点,持续加强“两品一械”高风险环节和风险点监管。加强网络销售药化产品、特殊药品、“4+7”集中采购医保药品、流通环节中药饮片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行为。创新药品监管方式,加快建设药品信息化平台。推进药品职业化专业队伍建设,提升药品监管队伍素质。加强ADR(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上报不良反应数据报告。加大抽样检验、风险排查力度,推进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等级评定工作,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抓好《厦门经济特区电梯安全管理条例》宣传贯彻,形成电梯安全多元共治的监管格局。发挥生产使用单位安全主体作用、技术机构支撑作用和社会监督作用,以电梯、电站锅炉、压力管道、危化品相关特种设备和大型游乐设施监管为重点,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活动保障。建成特种设备移动监管平台、电梯维保服务平台,组织开展电梯安全沙龙活动、电梯维保人员技能竞赛、压力容器应急演练,持续推进监检一体化治理体系建设,保障在用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定全市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逐步建立监管对象基础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以1—2个区为试点制定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清单,摸清底数、厘清重点。综合运用监督抽查、专项整治、证后监管、执法办案等监管工具,强化监管的叠加效应,始终保持监管高压态势。对儿童用品、家居等新业态、新产品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提升事前预警、预防能力。落实生产许可证“放管服”改革要求,重点对取消许可的产品加强日常监督,确保“放而不乱”。

(三)维护公平竞争,净化高质量发展市场环境

研究市场环境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重点领域执法,在市场有序上下功夫,坚决防止市场失序。

——强化执法办案。重点领域的案件查办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四个最严”要求,重点打击非法添加、越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开展联合打击非法制售口罩等防护产品和野生动物违规交易专项执法行动形成震慑态势。以举报反映突出的问题为重点,强化特种设备、质量、计量、认证、标准化等案件的查处工作。巩固和扩大守护消费专项执法行动成果,严厉打击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发挥集群作战的优势,实现“个案突破、整体推进”的协同作战效果,集中力量重点查处一批严重影响市场秩序的典型案件。

    ——强化竞争执法。深入贯彻实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针对当前互联网、教育、医药等重点领域和行业中存在的市场混淆、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等行为,组织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行动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机制,组织开展存量政策清理和增量政策审查。持续推进网络传销联合整治,加大涉传案件查办,增强打击传销的精准度,深入创建无传销示范区。落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总目标,深入摸排市场监管领域各种黑恶乱线索,着力构建有效规范行业发展、堵塞管理漏洞、源头治理的长效常治机制。

——强化价格监管执法。强化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市场的价格监管。继续开展转供电等领域涉企收费检查,巩固降本增效成果。组织开展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价格及明码标价行为专项检查,规范公共服务价格秩序。修订厦门价格监督志愿者工作实施方案,完善价格监管社会网络。

——突出知识产权保护。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出台我市贯彻落实措施,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提升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能力,建立知识产权海外援助平台与知识产权纠纷涉外应对机制,引导更多行业产业建立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发挥“双打办”职责,协调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侵权案件高发地、产业聚集区、专业市场和电子商务、展会等重点领域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加大对商标、专利代理机构的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代理行为。

——加大消费维权保护。开展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劣质商品、仿冒名牌专项整治,集中治理电商平台侵权仿冒、虚假宣传、假海淘等违法行为。推进与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信息互通,完善律师团、汽车专业委员会工作机制,突出重点开展消费调查评议活动,推进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积极化解消费矛盾纠纷。

——着力重点领域监管。加强网络市场监管,持续完善厦门网监平台功能,投入使用厦门移动电商监管系统,组织开展2020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网剑行动),持续推进网络交易监管领域政企合作。继续强化对广告发布内容的监管,加大保健食品等媒体广告以及新型广告媒体的监测力度,严厉查处发布虚假广告的违法行为;探索网络广告综合监测,尝试“全民监管”模式,扩增举报渠道。围绕电子计价秤、加油机等重点民生计量器具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的违法行为。加强认证与检验检测监管、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免予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核查等工作。推进诚信市场建设,排查房地产、汽车及旅游业等重点行业格式合同违法行为,加强拍卖领域、五类专项市场的监管执法工作。

(四)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效能

着力完善监管制度,统筹运用综合监管、法治监管、智慧监管、精准监管及综合执法,切实提升市场监管执法效能。

——不断完善综合监管。完善市场主体年报公示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商事主体年报信用风险预警制度,逐步清理失联沉淀户,推动年报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调整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清单和工作细则,对问题多发的地域、行业和风险较高的抽查事项开展定向抽查,对违法者“利剑高悬”。推进跨部门联合抽查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市场监管领域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分析应用功能,健全商事主体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公示、信用约束等手段,构建企业自律自治、部门联动监管和社会自我管理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强化“小个专”党建工作。

——全面落实法治监管。充分发挥法治建设为行政执法提供保障和支撑的作用,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禁止滥食野生动物若干规定》、《厦门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促进条例》、《厦门经济特区食品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和《公共信息图形标准化管理办法》四个立法项目进程。探索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三项制度落实。针对“职业索赔人”挤占行政资源难题,制定工作措施,提出破解措施,持续推进行政决策的法治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按照需求导向,邀请司法系统、高校、律所等专家学者开展系列培训,提高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借力法律顾问团队提高依法决策水平、破解重大难题。

——全方位实施智慧监管。加大软硬件投入,打通信息孤岛,实现商事登记、质量、计量、检验检测、标准化、食品药品监管、知识产权、特种设备、执法办案等业务信息和系统的融合。在市场准入方面,将药品经营许可纳入注册审批系统;在监管方面,运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文书技术,实现日常监管全程电子化;运用大数据,实现风险预警管理和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建立任务调度平台,探索多业务处室监管任务集约部署新模式;建立新案管系统,以知识库为支撑,实现程序规范、流程可灵活配置、多业务部门办案一体化。在内部管理方面,通过新技术应用,实现值班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资源共享系统功能的全面提升。

——纵深推进综合执法。落实深化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指导意见,健全系统内部和跨部门综合执法协调机制。推进跨部门综合执法协作,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改革模式复制推广到区一级层面,逐步构建覆盖市、区、街道的三级综合执法网络;依托综合执法平台,牵头发起跨部门综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内部执法协调工作升级案管系统,建立疑难案件指导机制,逐步解决执法力量薄弱的问题

(五)狠抓干部队伍和基层建设,筑牢服务高质量发展根基

坚持夯实基础塑形象,把提升队伍素质作为第一目标,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为市场监督管理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和有力保障。

——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落实“两个责任”,聚焦当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全面加强廉政教育、纪律建设、监督执纪,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强化制度执行,增强纪律约束力和制度执行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将机关党建与市场监管业务紧密结合,注重在基层一线发掘先进和典型,打造在全市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一批党建工作品牌。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坚决纠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各级实施细则,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持续深化“1+X”专项整治。

——强化市场监管队伍、基础建设。做好部分内设机构有关事项调整工作,合理划分“市、区、所”三级事权,理清职能配置和权责关系,建立起“统一权威、职责清晰、高效运作、上下联动”的市场监管工作新机制。继续推进职务与职级并行工作, 加大机关与基层的干部交流力度,职级晋升向基层倾斜、向执法办案倾斜,研究制定“容错纠错”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建立特检院人员到区局挂职、驻点机制。建立统一协调的办公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值班制度和12315值班制度,将公共安全平台与行政值班分开,建立高效、顺畅的受理、分流、处置和反馈机制;建立完善督查督办制度,上线运行督查督办系统;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响应预案,完善一级响应制度。扎实开展基层规范化建设,根据总局的统一部署,拟订并实施具有厦门特色的基层建设方案;尽最大可能解决基层市场监管所办公场所以及执法车辆(电瓶车)问题。

——夯实市场监管技术基础。加强质量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协同服务和综合应用研究,完善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体系发挥计量对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不少于10项,有针对性地实施计量精准服务;做好国家平板显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厦门)的后续发展规划的制定。争取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制定《福建省厦门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规范我市地方标准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具有厦门特色的地方标准体系。高标准建设台湾地区标准化(厦门)研究中心。

——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坚持全局一盘棋,重点热点工作集中统一报道,宣传经费集中归口管理。充分运用融媒体,以市场监管科普宣传教育为重点,全方位宣传报道市场监管工作,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要继续发挥机关党建、效能建设、财务装备、后勤保障、政府信息公开、保密、老干部、工青妇、综治、计生、网络安全等工作及各事业单位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开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版权所有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南路43号

建议分辨率1024X768,IE8.0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最佳效果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25号 闽ICP备16018877号-3 网站识别号:35020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