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相关单位:
《2024年厦门市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已于4月18日经由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宣传。
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
2024年4月18日
(此件主动公开)
2024年厦门市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前言
2024年,厦门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福建省知识产权局的指导支持下,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推动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通报表扬;“构建知识产权行刑衔接协同保护机制”作为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被国家发改委推广全国范围内借鉴;“知识产权多元解纷机制”案例被国家发改委《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情况交流》刊发并向全国推广;厦门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五周年以来的创新工作经验获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等媒体报道,被福建高院简报推广,一数据侵权案入选中国法院典型知识产权案例、福建法院参考性案例。厦门大学专利盘活工作获国家、省知识产权局分别发函通报表扬。“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指标在2023年全省营商环境日常监测中以满分的成绩列为标杆,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实现2021-2024年逐年增长。
一、知识产权创造
(一)专利概况。新增专利授权3286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270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7848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7744件。新增PCT国际专利申请535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全省第一,比增35.26%;累计有效发明专利33561件,居全省第一,比增17.58%。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9.47件,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3.1倍,保持全省第一。新增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高价值专利组合备案项目4个。全年开展3批次1136件非正常专利申请核查,遏制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专利申请。
(二)商标概况。新增商标注册申请73948件,新增注册商标52316件,有效注册商标累计638186件,占全省总量的24.2%。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持有量达881件。新提交证明商标申请2件,注册证明商标总数累计4件;新提交集体商标申请8件,注册集体商标总数累计19件。
(三)版权概况。新增版权登记作品261696件,比增63.57%,总数居全省第二。
(四)专利奖概况。9项专利获评“2023年福建省专利奖”。其中,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联合申报的“截短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L1蛋白”专利获全省唯一特等奖。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评审结果公示,厦门1项专利预获中国专利金奖(最高奖项),系全省唯一;8项专利预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专利预获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
二、知识产权保护
(一)行政保护。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全年立案受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59件,查处假冒专利案件63件、侵犯商标权案件165件,移送公安案件8件。市文化和旅游局(版权局)全年办理版权行政件21件。厦门海关全年查获进出境涉嫌侵权货物2808批次,扣留侵权嫌疑货物399万件;“厦门、南昌海关区域执法协作查获出口侵权湿巾案”入选《中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厦门海关查获13个集装箱侵犯自主品牌儿童纸尿裤案”入选《中国反侵权假冒年度报告》。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获评“2024年全国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1起案件入选福建省打击侵权盗版案件典型案例。
(二)司法保护。全年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513件,审结3630件(含旧存),同比分别上升11.87%、14.22%;有5个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金额约338万元。厦门知识产权法庭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4件、省级典型案例1件、福建法院参考性案例1个,多篇案例入选全福建高院优秀案例分析。厦门知识产权法庭审结刑事、民事、行政案件761件,涉芯片、软件、生物医药、植物新品种、发明专利等技术类案件占比达67.85%,“司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获评2024年市“十佳”营商环境创新举措。厦门知识产权法庭涉水暖配件、鞋服类专利侵权案件审理时间缩短至40天以内。思明法院、海沧法院出台针对知识产权的小额诉讼工作指引,思明法院信网权案件以小额程序结案368件。厦门知识产权法庭、思明法院鼓浪屿法庭获评“2024年全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全市3名法官获评此项工作成绩突出个人。全市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涉知识产权犯罪47件102人,件数比增46.88%,人数持平,依法批准逮捕27件48人;受理审查起诉涉知识产权犯罪58件226人,件数比增81.25%,人数比增247.69%,提起公诉38件134人;知识产权综合履职率达28.26%;办理知识产权类民事检察案件1件,公益诉讼案件1件,制发检察建议2份,推动解决老字号企业民事维权难等问题,办案经验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白皮书。知识产权“知剑”荣获全国十佳检察文化品牌,思明检察院办案团队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表彰“2023年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办理全省首例知识产权民事抗诉并获法院再审改判支持的案件。市公安局全年侦破知识产权重特大案件数比增25%,多起案件获上级公安机关贺电肯定,工作总体绩效位列全省前列;并代表省公安厅在全国食药侦条线实战练兵大比武中先后斩获一、二等奖;1名民警获评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2个集体和3名民警分别获评全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
(三)协同保护。厦门知识产权司法协同中心新增厦门海关、市贸促会加入,践行“司法+行政+X”工作模式,扎实开展知识产权非正常批量诉讼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思明法院全省首创知识产权涉刑民事纠纷诉前协同化解机制,在刑事阶段促成民事纠纷一并化解;集美法院深化“法官+法官助理+调解员”调解模式,以示范判决带动255起关联纠纷快速化解,推动批量维权案件同比下降20.5%;海沧法院一揽子化解“心相印”“奶撕”等品牌批量维权纠纷50多件;两级法院充分发挥首案促解作用,确保快审快结“首案”,2024年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二审案件145件,同比下降38.91%。市知识产权发展保护中心、思明检察院、思明法院三方联合,首创“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退赔挽损与民事纠纷诉前协同化解工作机制”,通过整合检察、司法、行政三方资源,构建“一站式”纠纷化解平台,成功破解权利人维权周期长、执行难等问题,全年为多家企业挽回损失334.5万元。市文化和旅游局(版权局)以集美区为试点,探索“建立类型化著作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机制”,深化知识产权司法协同、仲裁等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开展类型化版权侵权纠纷案件调解9起。
(四)展会保护。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按照《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指引》《厦门市展会专利侵权纠纷投诉快速处理指南》做好厦门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年共进驻98贸易洽谈会、文博会、石材展、春季秋季佛事展、茶博会、第65届药机博览会等8个大型展会,及时做好广交会涉嫌知识产权侵权的16家企业约谈与整改工作。
(五)多元调解。全市目前共设立26个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组织,其中,行政调解组织7个;人民调解组织17个;商事调解组织2个(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厦门调解中心、厦门市经贸商事调解中心)。行政调解组织设有调解员36人,人民调解组织设有调解员188人。全年行政调解组织受理纠纷61件,调解成功40件;人民调解组织受理纠纷449件,调解成功215件。
(六)信用惩戒。思明检察院筛查2023年来涉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相关信息45条,依托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线索移送机制,推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6家企业、36名个人通过“厦门市商事主体登记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向社会公示,实施为期三年的惩戒管理措施,实现惩治闭环。该创新做法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司的充分肯定。
(七)体系完善。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挂牌成立,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确定专利预审服务受理范围为新材料和生物工程设备制造产业领域共74个国际专利分类(IPC)主分类小类和23个洛迦诺分类号小类;与厦门知识产权法庭深化协同共建,促进法庭技术事实查明,帮助创新主体看得清、听得懂。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队伍配备和专业化建设,全系统已有知识产权执法人员282人、行政裁决人员9人;开展商标品牌保护健链行动,在知创厦门平台建立“商标品牌保护栏目”,建立厦门市商标品牌保护联系名录,提升打击商标品牌侵权假冒效率。市公安局牵头与8家单位签订联勤协议,设立全省首家知识产权保护联勤工作站,点对点为企业提供咨询求助、举报投诉、纠纷调处服务,让企业专心创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主动融入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和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局,会同厦门自贸委,推动我市龙头企业自发成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不断完善建设具有厦门特色的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体系,相关工作经验被上级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刊发推广。湖里法院联合多部门共建全省首个自贸区跨境电商知识产权基层服务站,成立“海丝跨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将园区近250家跨境电商企业全部纳入辐射范围,为企业提供跨境电商知识产权风险预判、国外法律及商业规范政策咨询等服务。海沧法院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集成电路产业园等设立“知识产权司法服务驿站”,制作分发风险提示书14期,为企业提供“精准滴灌”式法律服务。
三、知识产权运用
(一)转移转化。全市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3519.5,首次跃居全省首位。组织4406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在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注册,并依托平台开展专利评价对接工作,在平台备案专利导航项目49个。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分别举办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储能电池等产业领域专利技术供需对接专场活动,促成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投融资机构达成意向接洽。市贸促会与中国贸促会贸易推广交流中心共同举办“2024国际地理标志产品厦门交易会”,是福建省首个以地理标志为题材的国家级专业性经贸交易盛会。翔安区市场监管局重点推进集体商标的注册和运用,注册“翔安百味”系列集体商标并开展“翔安百味在荻花洲等你”品牌推广月活动,成功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以品牌引领,指导“东寮豆干”全市首创“6+1+N”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帮扶一村一品,后亭鹧鸪品牌登上央视“大舞台”,打造千万级鹧鸪全生态产业链。
完成高校和科研院所8909件存量专利盘点工作,筛选5523件具有较高价值和市场化潜力的专利,构建专利转化资源库。《2023年中国医院创新转化100强》榜单中,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入2023中国医院创新转化100强,排名第18,为省内第一、省内唯一;入选中国医院创新转化专利转化量50强(排名第47),中国医院创新转化进步最快20强(排名第19),中国医院创新转化到账金额20强(排名第7);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入2023中国医院创新转化专利授权量50强(排名第47)。
(二)强企培育。开展知识产权强企战略制度创新探索,印发《支持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设立“知识产权战略部”的工作指引》。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全市80家高成长型中小企业进入国家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我市重点产业链,启动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工作,推进产业知识产权协同运营。全市新增备案专利密集型产品2489件,71件产品被认定为2024年度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占全省认定产品总数超四成,居全省首位。
(三)金融服务。全市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金额53.93亿元,占全省总量近五成,其中普惠贷款金额42.28亿元,质押项目数504个,惠及中小微企业465家,均居全省首位。截至2024年末,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40.37亿元,较年初增长59.22%。全市46家企业累计投保专利保险保费98万元,涉及保险金额4196万元,涵盖专利执行险、专利被侵权险、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等险种。翔安区市场监管局政企银担对接,签署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战略合作备忘录,从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加强协作保护机制建设、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三方面展开,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直通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等活动,助力“知产”变“资产”。
四、知识产权管理
(一)管理制度建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牵头修订出台《厦门市专利奖评奖办法》及实施细则,大幅提高奖励金额,将政策导向向高质量创造方向优化。市商务局制订《厦门市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明确加强对老字号的知识产权保护。厦门自贸片区与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共同出台《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措施》,研究制定政策实施细则,明确场地、活动、宣传等具体奖补条件、兑现流程,助力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出台《2024年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竞争性评审项目实施方案》,将IC布局设计专有权、实用新型或发明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论文论著数、制定或参与制定标准数等列入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作为项目立项专家评审的重要参考依据。海沧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司法局、市场监管局五部门联合印发《海沧区商业秘密保护协作机制》,制定《海沧区建设商业秘密保护试点和标杆企业工作指引》,已培育区级商业秘密试点企业4家、省级标杆企业1家。同安区紧扣辖区储能企业聚集的特点制定知识产权质量强链“一链一策”10条服务措施,推动全区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管理水平提升。推广实施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标准,组织第二批72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参加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标准ISO56005实施工作,海辰储能、汉印股份两家企业先后通过认证,其中汉印股份获颁国内打印机行业首张基于ISO56005的《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等级证书(3级),同时为全省范围内迄今为止最高等级证书。
(三)知识产权政策落实。全年共兑现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6471.58万元,用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专利转移转化、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厦门市专利奖评奖等,有力提升我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翔安区市场监管局印发全市首个《翔安区知识产权奖励补助办法》,从鼓励争优、扶持创新、促进乡村振兴、支持争创品牌和维权保护4个方面全面奖补,其中ISO56005和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政策属于省内首创。
五、知识产权服务
(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主体培育行动,分级分类构建多层次、精细化、专业化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全市累计培育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1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1家、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17家、省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9家。厦门大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通过实务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探索推进专利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累计服务创新主体1700余家,产出《厦门市五大产业产业知识产权发展评价研究报告》等分析报告15份,成功申报“高校专利开放许可费定价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等多项基金研究项目,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全省唯一候选人,通过首批TISC员工认证。
(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厦门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政策定向匹配发送短信2608条,提供咨询服务400余人次,参与平台专利托管企业1461家,托管专利52561件。“厦门知识产权展示交易服务平台”正式运行,为我市创新主体提供核心专利应用场景展示、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会展、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三合一”综合服务;其中线上网站采集录入专利信息32余万件;线下展厅同步开设四个展区,重点展示我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专利技术应用场景及高校院所转移转化项目,已入驻展示项目176个。金砖创新基地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成,以国内和金砖国家知识产权数据、政策数据、需求数据为基础,集知识产权求购、知识产权挂牌出售、技术交流、政策宣贯等功能于一体,已收录全球专利数据1.6亿条(包括标准必要专利15万余条)、商标数据5千万条。持续支持福建省海峡版权运营有限公司等机构搭建集版权登记、授权展示、交易运营等为一体的一站式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版权家”数字版权保护平台、“衍艺圈”艺术版权服务平台、“爱原物”轻工业设计平台等专业领域版权服务平台。
(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育专利代理机构(含分支机构)65家、专利代理师310人、商标代理机构587家、知识产权师227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引导各辖区、产业园区、行业协会等累计建立18个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和122个联络点。率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同意开展台湾专利代理师执业便利化改革,全省首个台湾专利代理师入股专利代理机构的股东变更手续在厦完成“落地首单”。市检察院累计在辖区内设立16家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工作站,定期走访相关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开展针对性培训,提供维权指导及法律咨询服务。
(四)快维中心。厦门(厨卫)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累计备案主体214家,受理专利预审申请702件,预审后专利已授权491件,较2023年分别增长17.6%、46.9%、37.5%,处理电商领域专利侵权纠纷301件,出具维权援助意见书66份。
六、知识产权文化
(一)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围绕“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促进高质量发展”主题,市、区各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广泛参与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发布知识产权白皮书,营造浓厚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首次发布12件2023年度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典型案例、发起首届“知识产权嘉年华”活动。两级法院首次联动开展“小编看知产审判创新”抖音直播等系列活动,发布厦门法院2023年度十件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和五年来评选出的50件典型案例;举办新闻发布会暨学习强国悦享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发展中心教授等专家学者等建言献策。思明区人民检察院与最高检联合出品《斗阵说知产》普法视频,阅读量破4万,获中央网信办、人民网首页、最高检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全网推送。市文化和旅游局(版权局)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八大系列18项版权宣传服务活动吸引近120万人次参与。各成员单位开展新闻发布、公益宣传、交流研讨、培训讲座、送策入企(校)等五大类、合计52项宣传活动。
(二)拓宽知识产权宣传渠道。推动各区、行业协会、高校等结合各类节日、大型活动、重要时间节点,通过主题宣讲、公益科普、网上宣传、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形式,共组织102项知识产权普法宣传活动,让知识产权宣传更接地气。
(三)推进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厦门大学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招收11名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初步建立跨越学科、产教协同、突出综合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出台知识产权专家库管理办法,建立涵盖知识产权、技术和财经三大类的知识产权专家库,已确认入库专家652名,服务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工作,有力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先后举办三期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研修班,引导学员深刻领悟新时期知识产权工作战略布局,累计培训学员301名;共举办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办案培训班7次,涉及学员558人次;首次开设知识产权公益宣传培训资助项目,累计培训1744人次,1.8万余课时。
结束语
展望未来,厦门市将继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和服务水平,为新时代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书写新的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